教学大纲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务教学 > 教学大纲 > 正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教学大纲

发布人:admin 发布时间:2014-10-28 00:00:00 浏览次数:

一、课程与任课教师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类别:必修课

总学时/周学时/学分:64/4/4

其中实验(实训、讨论等)学时:4

授课时间:1-16周周一1-2,3-4节;周三1-2,3-4节;

授课地点:莞城5#1

         

开课单位: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

适用专业班级:2013级人力资源3,4班;2013级会计1,2,3,4班;社会工作1,2班。

任课(/助课)教师姓名:郭奕鹏

职称:讲师

联系电话:617911

Email:newstriver@163.comm

答疑时间、地点与方式:除课前、课间和课后在课室随时答疑外,第六周和第十二周周三 下午3点—4点,在四号楼大厅咨询室进行专门答疑,方式为个别交谈。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属于通识教育课程,具有科学性与政治性、历史性与时政性紧密结合的特点,对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有着重要作用。课程立足于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教育,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去认识和分析问题,正确认识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增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三、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一个教学主题: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了解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掌握三条特色道路: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本课程将致力于开拓学生视野,通过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观察,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运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相关问题;运用唯物辩证的方法,研究分析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复杂矛盾和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

    本课程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一切从满足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出发,一切以促进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及个体的和谐发展为目的,从知、情、意、行等方面磨练并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和综合素质。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先修课程:先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脉络;先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认识、解释不断发展变化的国内外时势的能力。本课程是大学思政课最后一科,无后续课程。

五、教材选用与参考书

1、选用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2、推荐参考书:

(1)《高校“两课”教育教学热点难点问题解析——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专辑》,教育部社政司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编,学习出版社2009年版。

六、课程进度表

表1    理论教学进程表

教学主题

要点与重点

要求

学时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概述

两大理论成果概述

了解成果的形成、内容和意义

2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概述

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介评

对一些主要流派的主要观点有一个基本理解

2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概述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

使学生理解思想路线的形成与曲折发展

2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概述

马克思主义政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掌握党与人民群众在革命与建设中各自的作用

2

3

中国特色革命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发展的深刻原因;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

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4

4

中国特色革命理论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社会主义改造的介评

掌握社会主义社会建立的合规律性

2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和基本路径

马克思、恩格斯视阈下的社会主义分析

理解他们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的内在逻辑关系

2

5

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我国政治制度与依法治国战略

理解我国政治制度设计的优越性;依法治国战略的重要性

4

6-7

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我国当前的政治体制改革

了解政治体制改革的迫切性与目标

6

7

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一国两制”与台湾问题

理解“一国两制”的创新性;了解台湾问题的形成与解决

2

8

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国际战略与外交政策

理解国际形势发展的趋势;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4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和基本路径

马克思“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概述

掌握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准确内涵

2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和基本路径

运用上述原理解析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内生出可持续发展、共同富裕、公平正义的条件

2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和基本路径

我国国情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理解处在初级阶段的原因;掌握初级阶段的纲领

2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和基本路径

社会主义必须永不停息地改革

运用矛盾论进行分析

2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和基本路径

全面改革;政治体制、投融资体制、科教体制改革等;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动态均衡

掌握木桶理论;理解当前改革的有关热点与难点问题

4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和基本路径

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掌握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

12

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构架和基本特征

掌握构架的内容

2

13

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各种经济成分的共存共荣

掌握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了解各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相关政策及其当前存在的问题

4

14

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掌握当前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成因及其应对之策

2

14

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了解当前创新型国家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城乡与区域发展和节能减排的政策

2

15

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加强文化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态和新业态

2

15

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生态文明建设

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及美丽中国建设的迫切性和路径分析

2

16

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加强社会建设

理解社会建设的基本知识

2

16

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

掌握社会管理的相关知识和最新政策

2

七、教学方法

本课程教学以“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一般教育理念”和“意识、

信念、责任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理念”为指导,拟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结合案例分析与课堂讨论),全面拓展和丰富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

八、对学生学习的总体要求

1、学习本课程的方法、策略及教育资源的利用:

第一,通读教材,掌握基本的理论;第二,利用本教材配套的网络学习平台;第三,适当阅读经典文献;第三,通过多种媒介不断关注国内外的时政问题。

2、学生必须阅读与选读的课外教学材料

   (1)《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邓小平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江泽民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5)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M],新华出版社,1997年8月第一版。

(6)戴维·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M], 商务印书馆,2003年5月第一版。

(7)乌·贝克、哈贝马斯,全球化与政治[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年1月第一版。

(8)吴晓波,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上下册)[M] ,中信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

(9)冯同庆,中国经验:转型社会的企业治理与职工民主参与[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9月第一版。

(10)徐崇温,世纪之交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第一版。

(11)童大焕,2020,我们会不会变得更穷(读懂中国,看透未来)[M],中国发展出版社,2012年3月第一版。

(12)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

3、学生完成本课程每周须耗费的时间。

    学生基本掌握本课程内容需要课内与课外所花费的时间为6小时

4、学生的上课、实验、讨论、答疑、提交作业(论文)、单元测试、期末考试等方面的要求。

希望同学们按时到课,认真听讲;讨论前认真准备,讨论时积极参与;按时提交作业(三次作业,其中一次为小论文);根据需要参加答疑。

5、学生参与教学评价要求。

请在课程结束前1-2周内,按照学校统一安排参加评教,实事求是地对本课程及任课教师的教学效果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九、成绩评定方法及标准

考核内容

评价标准(居中、宋体、五号、粗体)

权重

到堂情况

全勤

20%

课堂讨论

认真听课、积极参与讨论

5%

完成作业

特别好

25%

实验(实训)

 0

0

单元测试

0

0

期末考核

 满分

50%

期末考试方式

开卷

十、院(系)教学委员会审查意见

 

我院(系)教学委员会已对本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审查,同意执行。

院(系)教学委员会主任签名:吕有云  日期:2014年9月5日

 

 


Copyright  2019 东莞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松湖校区:东莞市松山湖区大学路1号   传真号码:0769-22862902 技术支持:博达软件   粤ICP备050088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