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大纲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务教学 > 教学大纲 > 正文

14-15第1学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热点问题》(银锋)

发布人:admin 发布时间:2014-10-28 00:00:00 浏览次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热点问题》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与任课教师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热点问题

课程类别:必修课

总学时/周学时/学分:32/2/2

其中实验(实训、讨论等)学时:2

授课时间:1-16周  周二5-6节

授课地点:6F401

课程所属院(系):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

任课(/助课)教师姓名:银锋

职称:副教授

联系电话:73510

Email:yinf@dgut.edu.cn

答疑时间、地点与方式:除课前、课间和课后在课室随时答疑外,第十一周周四下午3点—5点,在学生活动中心A211进行专门答疑,方式为个别交谈。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在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中属于通识教育课程,具有科学性与政治性、历史性与时政性紧密结合的特点,对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有着重要作用。课程立足于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教育,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去认识和分析问题,正确认识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三、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一个教学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了解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本课程将致力于开拓学生视野,通过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观察,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运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相关问题;运用唯物辩证的方法,研究分析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复杂矛盾和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

本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自觉从人民立场和中国立场思考问题的意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各种社会现象;正确看待各种社会思潮;正确看待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利弊得失。同时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自己的发展。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一般情况下,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使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脉络)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认识、解释不断发展变化的国内外时事的能力)。卓越班同学高中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历史和大二所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具有了先修课程的功能。本课程无后续课程。

五、教材选用与参考书

1、选用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本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2、推荐参考书: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编》,孔祥云、刘敬东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编,学习出版社2009年版。

(3)《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编,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六、课程进度表

   理论教学进程表

周次

教学主题

要点与重点

要求

学时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内涵

2

2-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改革开放历程与反思;

国有企业改革历程与反思;

中国企业劳动关系的转型与方向;

了解改革开放的历程;围绕改革开放发生的主要争论及其影响;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中国企业劳动关系的转型、紧张与未来走向。

12

8-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坚持与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政党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当前民族关系

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大制度和政党制度,比较人大制度与西方议会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与西方的两党制或多党制,思考中国为什么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了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思考新疆暴恐势力的形成发展与该制度的关联。

12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体制改革

了解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意义、主要方向等。

2

15-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

 

新中国外交历程与思考

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发展历史,理解外交与国内发展之间的关系,分析和预判未来中国外交尤其是周边外交的走向。

4

七、教学方法

本课程教学以“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一般教育理念”和“意识、

信念、责任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理念”为指导,拟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结合案例分析与课堂讨论),全面拓展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

八、对学生学习的总体要求

1、学习本课程的方法、策略及教育资源的利用:

第一,通读教材,掌握基本的理论;第二,适当阅读经典文献;第三,通过多种媒介不断关注国内外的时政问题。

2、学生必须阅读与选读的课外教学材料

(1)《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3)《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6年版。

   (5)《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年版。

(6)国情备忘录,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版

(7)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问题,今日中国出版社, 1998年版。

(8)戴维·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M], 商务印书馆,2003年5月第一版。

(9)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M],新华出版社,1997年8月第一版。

(10) 乌·贝克、哈贝马斯,全球化与政治[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年1月第一版。

(11)李侃如,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12)黄苇町,苏共亡党十年祭[M],江西高校出版社,2002年版。

(13)罗尔斯,正义论(修订版)[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12)宋鸿兵,货币战争[M],中信出版社,2007年版。

(15)吕元礼,新加坡为什么能(上卷:一党长期执政何以保持活力、廉洁;下卷:和谐社会是怎样建成的)[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学生完成本课程每周须耗费的时间。

    学生基本掌握本课程内容需要课内与课外所花费的时间为4小时

4、学生的上课、实验、讨论、答疑、提交作业(论文)、单元测试、期末考试等方面的要求。

希望同学们按时到课,专心听讲;讨论前认真准备,讨论时积极参与;按时提交作业(共两次作业);根据需要参加答疑。

5、学生参与教学评价要求。

请在课程结束前1-2周内,按照学校统一安排参加评教,实事求是地对本课程及任课教师的教学效果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九、成绩评定方法及标准

 

考核内容

评价标准(居中、宋体、五号、粗体)

权重

到堂情况

全勤

20%

课堂讨论

认真听课、积极参与讨论

10%

完成作业

特别好

20%

实验(实训)

 0

0

单元测试

0

0

期末考核

 满分

50%

期末考试方式

开卷

 

十、院(系)教学委员会审查意见

 

 

我院(系)教学委员会已对本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审查,同意执行。

 

院(系)教学委员会主任签名:     吕有云

 

日期:2014年9月5日

 

 


Copyright  2019 东莞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松湖校区:东莞市松山湖区大学路1号   传真号码:0769-22862902 技术支持:博达软件   粤ICP备050088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