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科建设 > 正文

【活动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与唯物主义辩证逻辑”系列讲座第6讲顺利举办

发布人:张宇帅 发布时间:2024-09-17 10:52:24 浏览次数:

2024年9月15日晚,“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与唯物主义辩证逻辑”系列讲座第六讲顺利举办。本次讲座以“《资本论》的逻辑、方法与意义”为主题,由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峰明担任主讲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孙宗伟,上海科技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助理院长、副教授乔戈,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李亚伟担任与谈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宋朝龙作总结发言,东莞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副教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主任赵洁博士担任主持人。讲座以线上方式举行,吸引来自全国各高校的两百余名师生在线学习。

在主讲环节,王峰明老师主要围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核心逻辑、基本方法与现实意义三个方面展开讲述。他指出,理论的说服力和有效性主要取决于其内在逻辑的自洽性和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是一种假说,而是经过严密推导、论证所得出的抽象。在商品生产条件下,劳动具有二重社会性,即通过使用价值交换形成的社会性及通过价值关系形成的社会性。马克思《资本论》的写作方法为辩证法。他主要受到黑格尔现象学的启发,其“研究过程”构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叙述过程”则构成从本质出发说明现象的过程。以“转形”问题为例,价值、生产价格、市场价格的逻辑顺序在时间上表现为市场价格、生产价格、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问题上,必须严格区分价值的质的决定和量的决定。相较于《资本论》第一卷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马克思在第三卷中把人的需要拉入商品价值的决定,两个“必要劳动时间”都涉及量的问题,不是对劳动价值论的解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使经济学研究从“统计规律”向“经济规律”转化,奠立了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微观基础,真正确立了物质生产劳动者的历史主体地位,彻底改变了人在经济规律面前的“动物状态”和“无主体状态”。


在与谈环节,孙宗伟老师指出,庞巴维克等人质疑马克思未能区分商品的一般使用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特殊形式,进而否定劳动价值论,提出效用价值论。这一说法之所以不具有说服力,是因为他们将劳动价值论只看作一种逻辑推理的结果,对抽象方法及其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运用认识不足。

乔戈老师认为,不同于新辩证法学派、新阅读学派等对《资本论》的解读,讲座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方法对马克思的影响角度入手,考察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研究过程与叙述过程,这对于理解政治经济学和当代实证科学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李亚伟老师提出,以海因里希为代表的新阅读学派认为,价值不能在单个商品中独立存在,而必须在交换中才存在,价值的存在依赖货币这种价值形式。对此,王峰明老师回应道,价值在交换中表现出来不等于价值在交换中才开始存在,“商品的价值在市场价格本身的波动中实现、确立”针对的是量的问题而非质的问题,不能把商品的价值存在和价值表现两个问题相混淆。

宋朝龙老师在总结发言中指出,马克思《资本论》的方法是唯物主义辩证逻辑。马克思从在历史中生成、历史中发展的现实出发,考察现实本身包含着的两个对立面之间互为中介的矛盾运动,并以这套逻辑取代了黑格尔绝对理念自我实现的逻辑。

本场讲座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资本论》的逻辑、方法与意义。主讲人的细致解读和与谈人的多角度讨论,既为研读《资本论》等经典著作提供了思路借鉴,也为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方法指引。


撰写:马研会

初审:毛安翼

复审:谢霄男

终审:刘健





Copyright  2019 东莞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松湖校区:东莞市松山湖区大学路1号   传真号码:0769-22862902 技术支持:博达软件   粤ICP备050088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