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 正文

【活动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与唯物主义辩证逻辑”系列讲座第4讲顺利举办

发布人:张宇帅 发布时间:2024-07-04 10:38:55 浏览次数:

2024年6月30日晚,“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与唯物主义辩证逻辑”系列讲座第4讲顺利举办。本次讲座以“犹太人问题的解答及其对唯物史观创立的影响”为主题,由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彬彬主讲,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代月、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姚远、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蔺庆春与谈,东莞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原理教研室主任岳凤主持。讲座以线上方式举行,来自全国各高校的四百余名同学在线学习。

在主讲环节,李彬彬老师主要从“犹太人问题”的起源和实质、鲍威尔对“犹太人问题”的解答及其哲学基础、马克思对鲍威尔的批判及其对“犹太人问题”的解答、马克思思想转变历程中的《论犹太人问题》四个问题展开叙述。他指出,马克思早期思想线索复杂,对青年黑格尔派人物的全面关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其思想的发展历程。其中,围绕犹太人问题展开的系列论战贯穿了马克思思想转变最关键的环节,对马克思认识到思辨唯心主义的缺陷、从而建立唯物主义历史观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在德国,犹太人问题爆发的直接导火索是普鲁士在1841年颁布的“内阁敕令”。面对敕令要求的维持犹太人的特殊性,鲍威尔以自我意识哲学为基础提出解决犹太人问题的方案。他把宗教看作特殊的、异化的自我意识,认为只有推动自我意识由特殊性达到普遍性,才能消灭宗教对人性的压制,使人成为自由人。但马克思认为,鲍威尔在“犹太人的解放”和“人的解放”两个问题上,犯了混淆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错误。他将人的解放问题普遍化,无视犹太人问题的特殊性。马克思主张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人的解放。他把解放区分为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并且以社会解放作为实现人的解放的现实路径,体现了其真正革命的世界观。

在与谈环节,王代月老师认为,鲍威尔的自我意识哲学与黑格尔束缚在对象中的自我意识存在显著区别,彰显了其思想所具有的一定的革命性,但这种革命性仍停留在观念的领域。普遍性和特殊性是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追求解放的核心线索。马克思超越青年黑格尔派之处在于,他在批判特殊性、利己主义的过程中承认人的现实性和历史性,指出市民社会条件下实现解放的路径,逐步明确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姚远老师认为,要解答《论犹太人问题》在何种程度上构成唯物史观的重要出发点,还应关注这篇文本和同时期撰写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之间的联系。从措辞上看,马克思分别在两篇文本中批判性地分析了市民社会的商业问题和工业问题。同时,两篇文本为我们共同展示了一种研究对象的选择方式,即选择在一个对问题讨论得最彻底、最丰富的思想家作为马克思自身批判性研究的起点。

蔺庆春老师围绕讲座内容,抛出“如何理解马克思与黑格尔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理解人的解放的落脚点”的问题。他认为,相较于青年黑格尔派,马克思具有一种在社会关系、外在世界中考察人的解放的对象性思维。他将人的解放落脚于造就有人格的个体,在思想立场上与黑格尔较为接近。对此,还应在更大程度上考察马克思对黑格尔思想的继承,而不仅是纯粹的批判。

主持人岳凤老师高度评价此次讲座,认为主讲人在详细介绍犹太人问题的发展过程的基础上,阐明了鲍威尔和马克思之间的根本区别,为精准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性拓宽了理论视野。

本场讲座以“犹太人问题”这一重要思想史论战为切入点,细致讲解了该问题的发展背景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位置。主讲人的深入解读和与谈人的多角度讨论,为青年学子立足唯物史观的创立过程去研读《论犹太人问题》等系列文本提供了有益的方法指引。


撰写:马研会

初审:毛安翼

复审:谢霄男

终审:刘健



Copyright  2019 东莞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松湖校区:东莞市松山湖区大学路1号   传真号码:0769-22862902 技术支持:博达软件   粤ICP备050088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