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要闻 > 学院要闻 > 正文

林锋教授主讲我院第十八期科研工作坊

发布人:张宇帅 发布时间:2025-10-24 09:33:17 浏览次数:

为了营造我院科研创新氛围,拓宽教师队伍的学术视野,提升青年教师文本研究能力,马克思主义学院于10月21日成功举办第十八期“科研工作坊”学术活动。本次工作坊特邀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林锋作专题报告,我院副院长郭奕鹏主持讲座。

本期工作坊分上午和下午两场进行,为学院教师以及其他被吸引而来的老师带来了一场严谨清晰、视野宏阔的学术盛宴。

在上午场中,林锋教授以《关于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科学化的若干思考——兼论如何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主题,深入探讨了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林教授主要从“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科学化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和关于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的科学化“应有的前提性共识”“共同规范、方法论原则”以及“必须摒弃的若干不合理做法”等四部分展开,强调了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科学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应有之义,同时只有科学化的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才能正确、充分开掘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宝库,最大程度避免歪曲、误读。

此外,关于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的科学化,林教授强调了“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不仅应当而且完全可以按照科学的要求和规范来开展”这一应有的前提性共识,并且分享了从研究对象即所研究的具体文本出发、不依赖“二手资料”等六点共同规范,以及四点方法论原则,即一是以句子为单位,精细研读整个文本;二是注重语境分析,把握语句在具体语境中的特定含义;三是了解必要的背景知识;四是将特定的著作与经典作家前后相关著作联系起来。

最后,林教授还分析了人云亦云、断章取义等必须摒弃的若干不合理做法,并回答了教师们提出的“科学如何广义地界定”“关于研读原著版本选择”等问题。

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刘健对上午场的主题报告进行了总结,强调林锋教授的讲座非常具有启发性,并赞同教师们在研读原著文本时,要回到文本身,不要带着功利性目的去阅读。最后,刘健代表学院对林锋教授的精彩报告表示感谢。

下午场,林锋教授作了主题为《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概念的阐释及发展》的专题报告。在报告中,林教授首先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概念“无产阶级”出发,回应了“无产阶级”概念界定的本质,特别强调了其中的“产”是生产资料、生产条件的“产”,而非财产的“产”(特指生活资料、消费资料),财产因素不构成辨别“无产阶级”的核心依据,只是一个外部特征。

随后,林教授回应了“无产阶级”概念在当代是否仍然有足够解释力等关键问题展开深度解读,现场互动交流氛围浓厚。

最后,林教授谈到了他关于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概念的现代发展,认为“无产阶级”是指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因难以或无法独立创造谋生条件和工作平台,依赖他人或经济实体提供的谋生条件、劳动设施或工作平台,以向他人或者经济实体出卖劳动力为生,受其雇佣和剥削,在社会经济领域相对弱势,在财富分配格局中处于不利地位,在社会成员相对贫困、人身自由的劳动者。这一界定突破了传统以财产多寡为标准的阶级划分思维。

郭奕鹏副院长对下午场进行了总结,指出林锋教授的报告揭示了“无产阶级”概念的核心要义,并系统梳理了这一概念在当代语境下的理论张力与现实适用性,尤其对技术平台经济下新型劳动形态的阶级定位提供了重要分析框架。郭奕鹏副院长最后代表学院感谢林教授带来的一场论证细致、富有启发的学术报告,为我们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及其劳动关系变迁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与方法论启示。


撰稿:龚利鑫

初审:毛安翼

复审:谢霄男

终审:刘健


Copyright  2019 东莞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松湖校区:东莞市松山湖区大学路1号   传真号码:0769-22862902 技术支持:博达软件   粤ICP备050088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