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虎门销烟185周年,为更好地擦亮东莞虎门销烟的城市名片,提升东莞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虎门销烟与鸦片战争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力,2024年6月17日,虎门销烟与鸦片战争学术研讨会在我院315会议室举行。本次会议由东莞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鸦片战争博物馆协办。我院党委书记、院长刘健,副院长银锋、郭奕鹏,党委副书记谢霄男,鸦片战争博物馆副馆长唐立鹏、鸦片战争博物馆研究室副主任黄付才,以及我院青年教师出席会议。
刘健在致辞时表示,虎门销烟是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历史事件,是东莞的城市名片。东莞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应该在莞言莞,扎根东莞,发挥地域优势,从事虎门销烟与鸦片战争的相关研究,为更好地擦亮东莞虎门销烟的城市名片贡献一份力,并力争将东莞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打造为国内外虎门销烟与鸦片战争研究的重镇。鸦片战争博物馆副馆长唐立鹏表示认同,介绍了当下虎门销烟与鸦片战争研究的新进展:当下虎门销烟与鸦片战争研究的基本问题已大体厘清,学界已着重从跨学科等领域挖掘虎门销烟与鸦片战争的新内涵。
论文报告环节,我院青年教师从各自研究领域、研究兴趣出发,深入展开交流和讨论。
邓雨博士对鸦片战争研究领域的权威著述茅海建教授的《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及崔志海教授的《鸦片战争失败原因再反思》一文作了解读。邓雨认为,茅海建教授的著作既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失败原因,也在求真与批判思维方面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崔志海教授的文章呈现了制度和“人和”方面的更为深层的思考。
李丹博士从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资料3个角度总结概括了近五年来国内鸦片战争史研究的主要成果、研究特点与新知新论。
刘倩博士关注外国报纸如何报道林则徐禁烟运动,她认为,《泰晤士报》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前英国本土对华的主要舆论场之一。无论是出于客观或主观因素的制约,《泰晤士报》的报道呈现出主观的、以英国利益为先的立场,强化了舆论对中国的偏见认知。
孙锋博士从观念的角度探讨鸦片战争前后朝野官绅对“夷务”的认知与处置。他认为,伴随鸦片战争的爆发,与欧美国家交涉为核心的夷务,渐成清廷最大困扰。而朝野官绅对待“夷务”的态度差异,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统治者的意愿与意志,其变动折射出海通以来清王朝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升降浮沉。
曾志平博士从科举领域切入,探讨晚清禁止士子吸食鸦片之舆论与实践。他认为,晚清不乏禁止士子吸食鸦片之舆论,甚至部分官员在实践中亦制定了可行之方案,而清廷既无决心,也无具体方案,以致禁烟实践收效甚微。
随后,参会老师进行自由讨论。我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主任陈立中教授对虎门销烟与鸦片战争历史背景作了分析,副院长银锋教授认为,关于虎门销烟与鸦片战争的价值和意义亦值得留意。鸦片战争博物馆副馆长唐立鹏作总结发言,他高度肯定了5位青年教师的报告,认为报告体现了东莞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非常高的学术水准。我院党委书记、院长刘健研究员寄语青年教师,希望青年教师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将东莞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虎门销烟与鸦片战争研究的品牌做大做强。



初稿:曾志平
初审:毛安翼
复审:谢霄男
终审:刘健